01 一月 2010

学习为了生存

今年小六离校考试的状元是来自启发小学的邱碧晴小妹。每年总会有一、两位小六状元,这沒什么特别与令人侧目的。令人刮目相看与敬佩的是,邱碧晴小妹四年前从中国广州由北南下到新加坡,进入启发小学就读三年级。刚开始不僅人地生疏,浸入一个近乎完全以英语为教学媒介、以英语沟通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邱碧晴小妹一个当年英语几乎一窍不通的小女生来说,她简直就是来到了一个异世界。

除了华文与好公民外,数学与科学都是以英语传授,英文更不在话下〔别指望以华文教英文〕。从普通话的城镇投入英语的社会,邱碧晴小妹初时肯定是举步艰难。邱碧晴小妹能在小六离校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骄人的成绩,除了邱碧晴小妹自身的优秀资质、努力不懈的学习与坚韧不拔的追求卓越的精神,家长师友的鼓励与协助,还有灵活教学的方式与途径当然也是不可缺的要素。

自內阁资政李光耀先生於十一日十七日在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主持开幕式讲话后,教育界人士、语文专家、家长与学生再次群起对教导与学习华文议论纷纷,尤其是针对抓住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这课题更是见解百出。华文难学吗?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沒有一个明确见地的答案。

不过从邱碧晴小妹这活生生的例子,相信许多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认为,学习与掌握英文比华文简单容易多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出自婴儿潮时代的道地中文”直升机”〔Chinese Educated – 昔时常被受英文教育者谑称为Chinese Helicopter〕,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至大学先修班〔现今的初级学院〕,除了英语一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文学、美术各科各目无不以中文为教学媒介。一週四十课节,英语僅佔八节。撇开英语老师,周边所接触与交往的人都是”讲钞票” 〔英校生把”华语”念成福建话谐音” 钞票”〕。

在这种学习环境成长,对英语的掌握与运用,不论是听、讲、读与写都是支离破碎的。英文听写就是死背硬记,英文理解问答则把整段看似相关课文抄进去,英文作文来来回回不外是那十几个最常见最常用的词彙与句子。在那个年代有几个人会关心中文”直升机”学生学习英文的处境与心理。

首次浸濡於英文的环境是国民服役时期。长官、同僚与下属有华、巫、印与欧亚族,英语是唯一的共同沟通语言。服役期间,一切的公函都是以英文书写。三十个月的军旅生涯,在不规则与支离的英语浪潮中捱过去了。经过两年半的绿色洗礼,英文的认知程度似乎稍稍有提升。

真正的挑战其实是在服完兵役踏入大学门槛开始。选修的是人文科学,不管是那系那科〔除了中文系外〕都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三年大学生活确是艰苦岁月,尤其是第一年根本就是苦不堪言。每晚挑灯夜读,英汉词典翻破了皮,课文里千百英文词字上填满中文注解。一般英校生花三十分钟至一小时阅读的章篇,中文”直升机”得耗上数小时,效率低不在话下,成绩初时实在令人心寒丧气。

熬过原本应是令人羨慕的三載大学旅程,中文”直升机”在英文的应用上总算有板有眼、似模似样。虽然及不上受英文教育者三五不时抛出具爆炸性的英文词彙,遣词用字还是得体,文法结构也正确,写篇简单流利易懂但沒有华丽词藻的文章基本上並非难事。

在职场里徘徊了近三十春秋,间中虽換了几份工作,中文”直升机”不论是听、讲、读或写,无一日不与英文寒暄問暖。反而是中文,除了阅读报章、杂志与书籍,鲜有用武之地。倒是要感激官方推行的”讲华语运动”,还有从中国流入新加坡的移民,”讲钞票”的机会才沒完全消声匿跡。不过,有点必须坦承的是,中文程度已大不如往日风光辉煌,三言两语间参杂了中英文,这不该是双语政策的目标。奈何!

兜了个大圈子,小六离校考试的状元与中文”直升机”的际遇如何攀上关係?是整个生话与学习环境塑造了今日的邱碧晴小妹,是整个现实社会趋势改变了中文”直升机”。

为什么生活环境与现实社会能改变邱碧晴小妹与中文”直升机”对语文的认识与应用?道理很简单 – 生存。

徜若邱碧晴小妹继续留在广州就读,无疑地她还会是个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但对英语的掌握则应是个未知数。假设中文”直升机”是生活在完全以中文交流的单一语文世界里,其英语的深度应还是停留在支离破碎的境界。为什么?生存不是逼在眉睫的问题,沒有必要为了生存而做出震盪性的改变与调整。

一个人若被放置在一个语文全异的世界里,除非既聋又哑,否则假以时日必能以当地语文与当地人沟通。因为生存沒得选择。

学习一种语文有林林总总的竅门,正确地掌握一种语文却沒有一蹴而成的捷径。学习是要付出最基本的代价 – 时间与精神。